她們
擔負不同職責
迸發(fā)出不可替代的力量
她們
每一滴汗水
每一次拼搏
不需要別人定義
溫柔且強大
一代代中國女性的拼搏奮斗
在民族復興偉業(yè)中創(chuàng)造出
一個又一個奇跡
“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jié)
致敬每一位中國婦女
節(jié)日快樂!
習近平向全國各族各界婦女
致以節(jié)日的祝賀和美好的祝福
在“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jié)即將來臨之際
習近平代表中共中央
向參加全國“兩會”的女代表
女委員、女工作人員
向全國各族各界婦女
向香港特別行政區(qū)
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和
臺灣地區(qū)的女同胞、海外女僑胞
致以節(jié)日的祝賀和美好的祝福!
她們,閃耀在平凡中的光
“蝴蝶結女孩”,雄得起!
頭戴紅色蝴蝶結頭盔
背著四五十斤物資
騎摩托車一天在山上往返幾十趟
……
2022年8月
重慶山火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
在參與救援的“摩托騎士”中
一個颯爽的身影打動了很多人
這個女孩名叫吳樸慧
1997年出生的她
已經(jīng)是一名資深的越野摩托車手
山火發(fā)生后
沒有片刻猶豫
她騎上摩托車便出發(fā)了
“不能等,只想到現(xiàn)場幫忙做點什么”
“逮著什么送什么
看到什么送什么
累的時候枕在椅子上就能睡著”
吳樸慧連續(xù)5天都在前線
瘦小的身軀每天大概往返30個來回
吳樸慧的大紅蝴蝶結頭盔
在救援隊伍中顯得格外醒目
她說,這是自己的獨特標志
想讓大家知道“巾幗不讓須眉”
絕壁上開挖掘機!她說“沒有時間去害怕”
四川瀘定6.8級地震中
從磨西鎮(zhèn)通往震中海螺溝景區(qū)的
唯一道路曾一度中斷
為盡快開辟救援通道
數(shù)臺挖掘機在懸崖峭壁上
開山辟路的一幕
給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
劉金夢
就是這支搶險隊伍中唯一的女挖機手
面對碎石峭壁和奔騰的急流
劉金夢立即駕駛設備
投入到搶險作業(yè)中
搶險時,滑坡處與地面
幾乎形成90度的垂直坡面
沒有前進的路
劉金夢和同事們就用挖掘機
開辟出一條狹窄通道
劉金夢說,救援當前
“沒有時間去害怕
如果害怕的話
就無法冷靜思考下一步該怎么做
我就想盡快把路搶通
把被困的群眾救出來”
一個打耳洞都怕疼的姑娘,為同學擋了8刀
一個打耳洞都怕疼的姑娘
面對兇徒冰冷的尖刀
她毫不畏懼,阻止行兇
并用身體護住女同學,身中8刀
……
她是2022年“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崔譯文
2019年3月10日晚上
崔譯文和同班女生
晚自習后結伴回宿舍
經(jīng)過操場時
一男生手中持刀
要對女同學動手
在拉扯過程中
崔譯文身中2刀
崔譯文顧不上疼痛
捂著傷口掙扎起身
毅然用自己瘦弱的身體護住女同學
又不幸身中6刀,鮮血直流
“你想過當時情況很危險嗎”
她說:“我只知道我不沖上去
她可能會死,那不行啊
我們倆都活著,就是最好的結局”
她們,創(chuàng)造無限可能
“北京時間之母”
她投身天文事業(yè)70余載
是我國天文地球動力學的開拓者
也是中國首位女天文臺臺長
被譽為“北京時間之母”
她就是葉叔華
從1958年起
徐家匯觀象臺
著手籌建世界時綜合系統(tǒng)
32歲的葉叔華挑起重擔
無論寒暑、一絲不茍
葉叔華說:
“一旦知道自己工作的價值
就會全身心地投入”
從1964年起
我國世界時測量精度
便躍居世界第二
一年后
我國“綜合世界時”系統(tǒng)
通過國家鑒定
正式作為時間基準向全國發(fā)布
“北京時間”
自此沿用至今
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的首位女性科學家
她帶領團隊發(fā)現(xiàn)了
抗瘧藥物青蒿素
讓中國醫(yī)藥拯救了
全世界數(shù)百萬人的生命
她曾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美國拉斯克臨床醫(yī)學獎
她也是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的
首位女性科學家
屠呦呦在工作中(翻拍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
她就是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終身研究員、首席研究員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
習近平向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屠呦呦研究員頒獎。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上世紀六十年代
惡性瘧疾橫行
1969年
時年39歲的屠呦呦臨急受命
帶領科研團隊
整理典籍、走訪名醫(yī)
對200多種中草藥
380多種提取物進行篩查
反復摸索
第191次實驗終獲成功
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
以青蒿素類為主的復合療法
作為抗瘧首選方案
正是傳統(tǒng)中醫(yī)藥的寶貴價值
和屠呦呦對于國家使命的忠誠之心
讓世界瘧疾感染者免于病痛
重獲新生
“榮譽越多,責任越大
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張媽媽”托起大山女孩們的希望和夢想
她是孩子口中
慈愛又嚴厲的“張媽媽”
是將全部心血
傾注在教育事業(yè)上的“燃燈校長”
“只要還有一口氣
我就要站在講臺上
傾盡全力、奉獻所有
九死亦無悔!”
這是怒放的生命
這是無言的奉獻
扎根貧困山區(qū)40多年
張桂梅以弱小的身軀
托起了大山女孩們的希望和夢想
張桂梅肖像 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張桂梅說
當聽到學生
大學畢業(yè)后
能為社會作貢獻時
她覺得值了
教書育人的樸素心愿
正是支撐她堅持到底的不竭動力
豁出命來也要
改變貧困山區(qū)女孩的命運
“捧著一顆心來
不帶半根草去”
她用平凡的堅守
書寫不凡
她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背上有責任,心里有使命”
她說,因為我是中國醫(yī)生
扎根黃土高原
一干就是50多年
患者隨時能到她住的窯洞看病
她的電話號碼
在當?shù)乜芍^家喻戶曉
她就是兒科醫(yī)生路生梅
粗略估算,僅退休后
她義診的患者已超10萬人次
“飯可以晚吃,但人的病不能等”
2020年1月29日,路生梅在抗疫請戰(zhàn)書上寫下:“不要嫌我老,我愿把生命留給患者,留給年輕的同行們?!?圖片來源:榆林發(fā)布)
路生梅說
生命留給她的時間不知道有多少
可能后面眼睛看不見了
耳朵聾了
不能再做醫(yī)療工作了
“現(xiàn)在能幫助多少就幫助多少
盡自己所能”
她把30歲的生命,永遠定格在扶貧路上
她放棄留在大城市的機會
回到革命老區(qū)百色
這個曾資助自己走出貧困的家鄉(xiāng)
她奔赴偏遠的貧困山村
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將扶貧當作自己“心中的長征”
她深夜冒雨趕路
卻不幸在途中因公殉職
因其感人肺腑的先進事跡
被追授“七一勛章”“全國脫貧攻堅楷?!?/p>
“時代楷?!薄叭珖鴥?yōu)秀共產(chǎn)黨員”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稱號
——她就是黃文秀
一個躬身反哺大山
將青春和生命
投入脫貧攻堅事業(yè)的青年干部
黃文秀曾說
面對脫貧攻堅這條“長征路”
“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她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太空出差組”的女航天員
她是“中華第一飛天女”
作為中國首位飛天的女航天員
2012年劉洋隨神舟九號駐留太空13天
浩瀚宇宙留下中國女性的身影
創(chuàng)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新紀錄
2012年6月16日,劉洋在“神九”發(fā)射現(xiàn)場
距離第一次“上天”已經(jīng)過去將近10年
時刻為下一次飛行任務做準備
這是作為女飛行員的劉洋
10年間始終堅持的信仰
劉洋說:“2012年的6月
我代表中國女性進入太空
那時是無比的幸福、激動、興奮
當我離開天宮一號時
我曾向她莊嚴地敬了個軍禮
堅定地對自己說
不久的將來,我一定會再回來
我會一直心懷山海
眼有星辰,永葆初心
一次次把祖國的榮耀寫滿太空”
她是中國首個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
中國首次駐留時間最長的女航天員
中國首個出艙的女航天員
她就是王亞平
2013年6月20日10時,神十航天員王亞平在太空給地面的學生講課
太空并不會對女性更溫柔
她也用實力證明
在太空里巾幗不讓須眉
每練完一次
技術上又進步了
離夢想又近了一步
2013年6月
王亞平被選定為
神舟十號飛船航天員
2021年10月
王亞平重返太空
執(zhí)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
新華社記者 郭中正?攝
做一件事不難
難的是堅持一輩子
“對我來說
航天員不僅是一個職業(yè)
更是一項事業(yè)
而且是我熱愛的一項事業(yè)”
我國第一代女搜救機長
長期堅守東海海疆
她能操控直升機
在長寬只有3米的船頭上空懸停
參加工作以來
宋寅執(zhí)行救助任務309起
救助225名遇險人員
她就是我國第一代女搜救機長宋寅
十多年的時間里
宋寅在一次次地出海救援中
由飛行員成長為教員機長
面對突發(fā)險情
她從容冷靜直面挑戰(zhàn)
以下視頻來源于
央視新聞
她說:“在過去的十三、十四年工作的時間
我一直在做這件事情
未來的十年、二十年
我依然會做這件事情
守住自己的初心!”
她們,用笑容感染生活
她們
是女兒,是妻子
是母親,也是自己
不論何種身份
她們都活出了不一樣的人生
她們都在時刻詮釋著女性之美
她們的笑容就是平常生活中最甜的糖
婦女到底應該是什么樣子?
是可愛、有趣
還是冷靜、專業(yè)
……
你的樣子
就是當代中國婦女的樣子
請你堅持所愛、自信而活
成為最好的自己